今天是: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欢迎光临北方工业大学威尼斯wnsr888(中国)有限公司!
浩学风采
当前位置: 威尼斯wnsr888 >> 浩学风采 >> 正文
【浩学榜样】马离源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6-16 11:27:03 阅览次数:



离源同学在巴黎街头


马离源,男,建筑学专业毕业,现为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习方向主要为城市区域的发展与转型(专业名:Transforming City Regions)。本人虽然不曾与大家在母校相见,但是愿将自己过去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马离源同学在亚琛市街头



01


本科学习





图片

646B9

我于2017年参加高考并被北方工业大学外培计划(与柏林工业大学)录取。在本校学习一年后,前往柏林参加为期两年的本科学习,期间还在英国伦敦进行了一学期访学,并在最后两年返回本校完成实习与毕设。这五年的经历对我来说相当丰富。在专业学习上,既接触到了国内建筑师的教育培养,也接触到了英美部分院校在学术上先锋式的设计理念,同时也更深地被德国大学的研究和课程与当今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的教学风格所影响。老实说,我也曾十分向往英美这种可以在学术上大胆、可以自由发挥的广阔天地,但经过本科学习的这五年以及在设计院参加了一段实习之后,我仍然选择德国作为我研究生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直面现实生活中的尖锐问题,又同时要求设计成果的可实施性。(需澄清的是,德国也有部分艺术院校的建筑学教育偏向主观创造和表达)。

1B62E

初到德国时,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与国内不同的大学结构设置。德国大学下属各个学院本身不开设课程,而由学院下属的各个研究所开课(chair),供同学们选择,这样课程就很大程度上反映该研究所的研究领域。例如外培期间在柏林工业大学我曾参加一门”意识城市研究所(chair of CHORA Conscious City)”所开设的“可持续项目设计(Sustainable Project Design)”。课程十分侧重在项目推敲过程中,对于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考虑,以及决策的合理性,并教给学生一套完整、严格的方法论,用以得到较为“有意识(Concious)”的设计结果。课程的重心很大程度反应了研究所、以及该研究所中,教授和教师的研究开发的侧重点。这样一来,课题既反映出当前行业的热点前沿,又不得脱离现实生产。值得一提的是,这方面的课程直接影响了我在选择研究生专业时转到了城市(规划)尺度,因其更需要考虑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


02


研究生留学德国

619A3

说到由国内的建筑学转为德国的城市/区域规划专业,这一过程起初对我还是比较有挑战性的。即便在柏林工大期间积累了不少城市设计以及可持续城市理论的基础知识。但是作为建筑学生,我还是缺少宏观规划的思维能力。上学期(第一学期)的设计课由“城市规划研究所”承担。基地为位于荷兰境内的海尔伦城(Heerlen)。虽然位于荷兰,但距亚琛工大仅30分钟车程。该研究所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与多方共同参与并成立了针对该后工业化城市收缩城市的转型的项目“Heerlen Noord 2.0”。我们的设计在中期和期末在当地文化馆汇报,当地政府官员、专家共同参与评审,成为对该项目建言献策的一部分。我也是通过这个项目逐渐认识到自己学习上的缺点,并开始弥补规划思维上的欠缺。


366BF

马离源同学在海尔伦市文化馆

向规划师及项目主管汇报本组方案

向城市尺度的转变不仅为我拓宽了专业领域,而且还引发了我更加深入地对城市的思考与研究的兴趣。作为“城市复杂性(Unfolding city complexity)”课程的一部分,我于本学期随同学、教授前往意大利那不勒斯(Naples)与当地大学合作,进行为期一周的对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区域的城市研究,走访各个封闭修缮中的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看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对待文化遗产的方式,以及因此得以保留了具有极强适应性和活力的城市街道。

1BA88

马离源同学在那不勒斯市与同学进行城市调研


建筑、城市本身是多学科融合的科学,在德国大学中更是加深了我对此的感受。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跨领域、跨学科的课程。例如,柏林工大建筑学院下设的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所给我的印象很深,其研究课题以及开设对课程更注重设计中对文化、制度、居民管理与自治等话题。本学期在亚琛工业大学,我所选的一门“设计计算研究所(chair of Design Computation”开设的“严肃游戏(Serious Gaming)”课程,其中涉及游戏开发、设计、编程、以及游戏在建筑、城市设计中的应用等计算机领域的内容。拓宽了我对职业可能性的认识。


03


学习感想与建议


我个人感受到,因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早,由此对于高度城市化后面临的问题也更早、更深刻的接触和认识。因此,在本科外培期间,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话题就已经进入了课程设置之中,在我现在的研究生期间更是着手批判现代化理论、去工业化、逆城市化等话题。但是我认为,这些正是发达国家面临的棘手问题,也将正在成为我们国内城市将要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无论在哪里学习,在设计中时刻抱有前瞻性,将自己的眼界放入更激烈、矛盾的问题之下,这样反倒会使设计逻辑更加明确,更加具有说服力。

5262D

尽管有上述丰富的学习经历,但也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一样,我的整个学习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我也常常产生诸如“这好像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或“好像在浪费时间“此类感觉。但现在看来没有哪个经历是完全无用的。因此好的结果甚至没那么要紧,或许专注于在过程中收获了什么才更加重要。

以上观点也只代表我个人现阶段的一点见闻感受,如果大家能从中找到什么有用的信息,我会十分高兴。也希望大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前进道路。


04


写在最后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特别表达对促成外培项目的张勃院长和在柏林工大对接的高喆博士的感谢,外培项目是我非常宝贵的经历。我也希望合作项目今后越来越成功,能在德国见到越来越多的同学们!






打印】 【关闭